叙永县农村康复期精神障碍患者居住地普遍分散且偏远,社区服务覆盖频率有限;同时受文化水平、家庭收入等因素影响,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普遍存在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处理负面情绪能力弱的情况。在社区康复过程中,会回避自感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更倾向待在家中,削弱了社区在其康复进程中本应发挥的作用,加之大多家属的照顾经验不足,无法提供较好的康复支持,该群体的康复效果不佳,导致反复入院现象频发。针对这类农村散居的精神障碍患者,叙永县永宁社工通过不断深化家邻助力坊,发挥家人、近邻、熟人的优势,以各精神障碍患者的居住地为中心,打造田野康复小院,在精神障碍患者的舒适活动范围开展服务,打通康复服务的“最后一百米”,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控制病情,逐步扩大精神障碍患者的活动半径,助力精神障碍患者社会融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水平。
田野康复小院:从“心”出发的温暖家园
田野康复小院是以精神障碍患者家为中心逐渐向外延伸的服务思路,更注重加强患者的邻里支持网络,以及社会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维护。叙永县永宁社工通过发动精神障碍患者周围的家人、邻居、亲戚、朋友,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服务中,帮助患者逐步形成强大的周围支持网络,确保患者拥有长时间的支持和帮助。在精神障碍患者的舒适活动范围开展服务,有利于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水平,助力精神障碍患者社会融入。小院的理念是:“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份努力都能点亮希望之光。”
赋能培训:让爱传递,让支持无处不在
田野康复小院服务开展以来永宁社工组织了一系列针对患者邻居、亲戚和朋友们的赋能培训活动,内容涵盖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日常沟通技巧、情绪管理方法以及如何在紧急情况下给予正确帮助等。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让他们深入了解了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和特殊需求。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在患者情绪波动时给予适当的支持,以及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行动。一位参与培训的邻居表示:“以前对精神障碍患者不太了解,有时候会感到害怕和不知所措,又无力帮忙。通过培训,我明白了他们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我会尽我所能,为身边的患者提供支持。”
社区支持网络:爱的循环,不止于院墙之内
田野康复小院服务中赋能培训只是第一步,永宁社工还不定期的回访患者和他的帮助者,并不断发展同辈辅导员,鼓励康复情况较好的患者成为志愿者,回馈社区,形成良性循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偏见和误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精神障碍患者,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接纳,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康复和社会融入。
“只有当患者周围形成一个紧密的支持网络,他们才能更好地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的生活。”
携手同行,
江门古寨社区的李妹妹曾深陷孤独与迷茫。但在家庭成员与邻里的温暖帮助下,她逐渐走出阴霾。家人耐心陪伴、邻居热心关怀,让李妹妹感受到满满的爱意。如今,她变得开朗起来,社区开展活动时,她积极主动地帮忙招呼周围患者来参加。平日里,她也常出门和另一位患者玩耍,结成了“康复小搭子”。从曾经默默接受帮助,到现在成为帮助他人的一份子,李妹妹实现了美丽的转变。她用行动诠释着爱与希望的传递,成为社区精神康复的一道亮丽风景。
田野康复小院的故事,是关于爱、理解与包容的故事。在这个小院里,每个人都是彼此的灯塔,照亮着对方前行的道路。随着社区支持网络的不断完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精神障碍患者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而这份光芒也将照亮更广阔的天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