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股市不怎么样,股民却是有点欢乐。
著名媒体人胡锡进在个人微博上发文称自己开了股票账户正式进入中国股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大霄同志很快回应:
各种谐音梗狂飙,比如,“李大霄+胡锡进=霄胡(销户)组合”,“护膝再紧也没用 照样膝盖斩”,“N胡进→C胡进→胡锡进→st胡进→*st胡进→胡锡退”,“被割成 古易井”,“胡锡进来,焦铁出去”,“一个星期后股票维权群就可以看到他了”,“韭菜胡子”……去社交平台上扒一扒,可以笑三天。
爆笑喜剧的背后,往往是无数人的眼泪辛酸。
在A股不好过,隔江通过港股通杀到香港的内地投资者恐怕也不好过。
今年快过了一半,恒指还在一万八,今天总成交800多亿港元,尤记得笔者刚进入港股市场的2015年底,日成交还有900多亿港元呢——港股这个池子现在每日泛起的声响,竟然还不及8年之前热闹。
好歹港股通也开通九年之久了,于是捋了捋去年5月份以来的北水数据,先看看港股通(沪)这个管道的:
(数据来源:港交所网站)
把月度总成交额做成折线图,就是如下走势:
我们能发现这个走势,和恒生指数的走势有一定的负相关性。例如2022年10月-11月,恒生指数加速赶底(最低14597点)之时,正是港股通(沪)成交放大、净买入比较多的时期。去年内地股民那一拨抄底,赚钱效应还是比较强的。
同时这个走势,和恒生港股通指数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下图是对应期间内港股通指数【887798】走势折线图,在划线上,不说一模一样,也颇为神似。
从净流入来看,统计区间的13个交易月度内,港股通(沪)总净流入为1585亿港元。
如果再单独统计一下港股通(深)这个管道的净流入,则为2092亿港元。
两项加总,去年5月份以来的港股通渠道(含ETF)的总净流入为3677亿港元。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在2017年港股大牛市中,南下资金净买入3399亿港元。
在2018年港股熊市中,南下资金净买入金额仅为827亿港元。
换句话说:当前北水南下的不但不少,反而可以称作是相当充沛。
而且相对于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获利了结,3月、4月、5月这三个月港股通(沪)又重现净流入,净买入604亿港元;期内港股通(深)也净买入了209亿港元。
这么多资金滚滚南下,可能赌的是一个像去年11月那样的抄底机会。
一般而言,那些50亿市值左右、交易活性不强的中小型公司,挤破头希望能跻身港股通,原因就在于追逐北水的流动性。“有了A股的韭菜,那不就是春风吹又生了吗?”
然而,港股通标的里,越来越多的股票正在丧失流动性。
下面这张表截自于今日WIND盘后的港股通股票池。可以看到除去正在停牌的序号为1-7的7只股票,上月日均成交不足200万港元的股票共23只。
日均成交不足200万意味着什么?
以港股通的门槛50万来看,如果你要卖100万港元的股票,在这一天之内这些标的几乎都找不到合适的对手盘;如果你手握100万港元资金,你可以通过技术操作,将这些股票的股价打到或者拉到某个你想要的位置,这个波动幅度会很可观。
这些股票,并不都是我们想象当中的濒临破产的地产股。也并不都是40亿市值以下的可能在下次检讨中要剔除出港股通股票池的企业。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甚至有一些大盘的行业龙头,有曾经一度是“当红炸子鸡”的生物科技股,还有一些消费股……这些股票除个别之外,年初至今的股价跌幅是惨不忍睹。
当然也有一些是AH标的。对于AH标的而言,H股沦为僵尸股似乎并不太影响全局;但对于那些非两地上市的企业而言,不仅没有交易活性,估值完全脱离基本面,也没有第三方的研报覆盖,它们似乎被市场遗忘了。
这放在三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情形。
这会是常态吗?
一旦成为常态,港股通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会打折扣吗?通过港股通渠道购买股票暗含的风险系数是否会提升?
港股久未雄起,投资者的信心确实已经耗得差不多了。
本文源自:智通财经APP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