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现在是不是小红书的活跃用户,从我的日常使用习惯来看,它已经成了我常用的 App 之一。
作为一款月活超 3 亿的产品,如今的小红书的确有点不一样。
这周和我们星球内价值个体成长计划的同学进行产品作业评审,其中就有两个小组选择了小红书作为案例。
(资料图)
昨天晚上和几个做产品的朋友聊了聊小红书,有些思考在这也和你们分享下。
参与讨论的总共有 4 人,包括我在内有 3 位是小红书的活跃用户,另一位只有过短暂的使用经历。
可能我们 3 人的使用习惯已经和小红书的产品算法进行了比较高的匹配,整体感觉都在预期内。
另一位做产品的朋友反馈说,觉得小红书太黄了。
他给我们看了下推荐信息流里的内容,其中以美女和隐含内容居多,而且信息流图片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比较抓眼球的。
同时,配合图片的标题也略显炸裂,对于常规用户而言,继续阅读的动机就会比较强。
他十分不解地询问我们,难道你们每天都看这个?
我试着回忆了一下初次使用小红书的场景,那时候算法对我还不熟悉,且当时小红书主打女性用户美妆穿搭内容,所以我满屏都是小姐姐和 ins 风。
后来我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没使用小红书,直到前年我开始给新房子搞装修。
为了搜集装修案例和素材,我之前也到网络其他产品和平台上搜索过,也询问过一些有过类似经验的朋友。
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会分享小红书的链接给我,而且里面的内容质量比我预期的要好一点。
因此,小红书在那时候扮演了我装修路上攻略提供者的角色。
慢慢地,我开始提高使用小红书的频率,算法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将和装修相关的关联内容推送给我。
与此同时,我开始使用小红书的搜索功能。
要我说,我成为小红书活跃用户的一个关键产品动作就是搜索功能,这为小红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输入。
包括后期我买家电、看汽车改装案例、查旅行攻略,我都会到小红书上去搜索一番。
此时,我又回忆了一下过去这些需求是如何被满足的。
比如,买家电我会去视频平台搜索测评内容,看车相关的我会去垂直汽车网站,查旅行攻略我会去类似马蜂窝这样的旅行社区。
如今,这些需求都可以被小红书消化,而它给我提供的产品价值就两个关键词,攻略和种草。
所以,当小红书开始逐渐消化一些搜索需求时,它的产品内容演化速度就会提升,对用户需求的命中率也会提高。
这么做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在面对一个新用户时,它不需要用炸裂的图片和标题去提高留存。
其实也不难理解,包括小红书、微博、抖音、视频号在内的带有推算算法的产品,在初期识别新用户的阶段都会或多或少采取这样的策略。
对他们来说,留下每一个新来的用户都是有时间有效期的。
虽然这些内容对用户需求的命中率并不高,但一定能激发人性去探索,然后通过产品和算法机制快速去识别用户标签和兴趣。
小红书的用户特征中,女性用户占大头,但随着内容广度的提升,平台覆盖用户的范畴也会变大。
作为一款平台型内容产品,社区治理才是难度最大的。
有流量的地方,就一定有人性。
而人性的击穿点,就是贪、嗔、痴、食色性也。这种流量密码,没有一个流量玩家不懂。
因此,流量大师们会巧妙利用擦边技巧去获得流量杠杆,以此来获得稀缺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什么?注意力就是流量。
黄了的不仅是小红书,包括抖音、微博、视频号、B站等一众玩家,都不同程度会带有一些擦边颜色。
这似乎已经成了一种默契,大家都知道这会带来流量,也默认允许擦边存在于平台上。因为他们知道,没有了这些,是远远不行的。
对于擦边来说,产品治理的任务很重,界定标准和规则的定义也很难,对于产品来说也是每日如履薄冰。
最后有个朋友说了句点睛之笔,只有小红书「黄」了,它才不会黄。
我们默认发表情以示同意。
推荐阅读:《微信这么干,真的好么?》
·················唐韧出品·················
▲点击上方卡片进入发消息回复“w”,可加我个人微信
关注唐韧,用产品思维洞察现象背后的逻辑
安可时刻
我在星球里每周至少会输出一篇内部文章,至今已经写了 142 篇,可以说篇篇干货,外面看不到。
准确说,这些文章里涵盖了我对互联网产品以及个人成长的所有信息和认知,看到即赚到。
每周五是我在星球的专栏日,感兴趣的你们可以去看看
标签: